我看星夜
——《星夜》凡·高(荷)
作者:金毅、朱陈云海、朱立昊、孙梦宇
文森特·凡·高(1853-1890)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忘我忘物。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我们所看的是他的一幅作品——《星夜》(Starry Night)。
首先从这个人入手。关于凡·高,最让人争论不休的是他后期作品的宗教性问题。1880年是凡·高生命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专职的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个画家。然而,就在这一年,他放弃了教堂里的工作而专门绘画,成了一个专职的艺术家,而且他的画风中开始出现一种迷幻的东西。大多数的传记作家和研究者们均倾向于认为1880年之后的凡·高已不再与宗教有关,他作品中的那种幻象是深受法国印象派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现代创作意识的体现。但是,美国女传记作家凯丝林·埃瑞克森(Kathleen Powers Erickson)却持不同意见,她在《在永恒之门—文森特·凡·高的精神幻象》(Kathleen Powers Erickson: At Eternity’s Gate-The Spiritual Vision of Vincent Van Gogh)一书中提出了这样观点:凡·高在1880年之后,只是离开了教堂和教会工作,但他对基督的信仰却从未放弃。他作品中的幻象正是宗教性和现代意识的结合。这在于不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我们认为凡·高的作品充满的是他个人的对世界的一种感性的认识,从画风和内涵中都能体现!
其次看他起决定性一笔的作品——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品《星夜》(Starry Night)。《星月》(1889年)是凡·高色彩象征主义的名作。翻滚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条巨龙在旋动,新月成了一个漩涡,暗绿色的柏树如一股火焰从大地深处涌冒,教堂的尖顶不安地伸向天空。一切都发生了扭动,一切都焕发起生气,给这星夜添上了另一种色彩,让人沉迷在这虚幻若离的画中,流连忘返。凡·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色彩上也改变了印象派的可观性,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看看这浓重的夜和星星旋转着纠缠在一起,还有丝柏树仿佛一个疯狂的舞者在向天空攀升,一次宣泄他心中的狂躁不安。不少人认为:这样旋舞沉迷的令人窒息的幻象是一种史前人类的精神状态的再生,因为具有同样感觉的旋涡纹曾普遍存在于史前时代的石头线刻作品及陶器上。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不仅是凡·高在无意识中的精品(在精神病院所做),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现。又有人认为: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像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而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一件驯鹿角的断片上就雕刻着精美的旋涡纹。巨石上的图案呈螺旋、同心圆、菱形或波纹曲线状,但都是由旋转弯曲的线条构成。在迈锡尼时代(欧洲的青铜时代),地中海东部、南欧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都普遍发现了这种旋纹。在太平洋沿岸,台湾、香港、福建沿海、江苏连云港、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及内蒙古阴山地区的史前岩画和岩雕上,旋涡纹同样构成了主要的母题。这一主题通过南北太平洋沿岸或岛屿区和美洲西南地区相连。同样的纹饰也普遍存在于许多陶器表面。中国甘肃马家窖—半山—马厂系列新石器文化中就以这样螺旋式的彩绘图案为典型特征之一。他们说:在西方,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理论认为,这些图像正是巫师借助天然迷幻药物或通过催眠手法诱导而成的恍惚状态的艺术表现,而恍惚状态则是史前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这种极其相似的而偶然的巧合,其中蕴含着的是什么呢?兴许就是精神状态的释放与寄托。
在画的风格方面。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狂野却不失宁静。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也许就是凡·高自己古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中他们才可能与至上神沟通。据有关专家论证:这种状态的实现往往要借助于四种手段:天然药物(drug),如大麻等;酒(drink);鼓(drum)和舞蹈(dance)。在满族—通古斯语系民族中,舞蹈和击鼓是其在同神界沟通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凡·高既没有通过大麻和酒,也没有通过鼓乐和舞蹈就找到了这种与神沟通时所必须具有的恍惚状态。看来,凯丝琳·埃瑞克森说对了,后期的凡·高不仅没有远离神,反而通过创作更加坚定了对神的信仰。正如她在文中所说:“《星夜》是一种幻像的杰作,它描述了凡·高最后战胜痛苦的故事,同时升腾起同神结合的愿望。”(《在永恒之门—文森特。凡·高的精神幻像》第170页,原文为:Stary Night is a visionary masterpiece, recounting the story of Van Gogh’s ultimate triumph over suffering, and exalting his desire for a mystical union with the divine.)《星夜》显示出凡·高从教堂的昏暗之中,连同他在荷兰的过去的生活中走出,通过大自然与上帝得以沟通,从而获取胜利的心路历程。”(凯丝琳·埃瑞克森:《在永恒之门—文森特·凡·高的精神幻像》第172页,原文为:In Stary Night, Van Gogh reveals, however, that he did not close the door on religious faith, just the church. Stary Night shows Van Gogh’s journey from the darkness of the inside of a church, with its reference to his Dutch past, to the triumph of the mystics communication with God through nature.)
我们对《星夜》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就是太阳和星月被安置在同一场景中。我们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发现:凡·高的画作已完全摆脱了现实风景的约束,走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他在给弟弟提奥。凡·高(Theo Van Gogh)的一封信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月亮仍然在放射着光芒,太阳和黄昏的星星也是如此。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们一起说出了上帝的爱,并使人想到了这样的话语:主啊,我将永远与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这幅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不乏的其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
同时,我们在撰写的时候找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也一同与喜爱凡·高的人分享:
"哈勃"望远镜拍到太空版凡高名画<星夜> 消息来自新华网!
3月4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一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颗名为"V838 Mon"的恒星及其周围景象的照片。宇航局称,这张照片与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网站: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2/20/content_737342.htm
http://www.tuliponline.net/2003-11/all.htm#_Toc56164611
http://www.mld.cn/ynweng/contemplate/ART/VG/resume-6.htm
http://vincent.hdcafe.net/painting/paint.files/1889-90-1.htm
书籍:
《凡高传》 欧文·斯通